十年,人类可以对自然界的物种做些什么?过去十年,云南蓝果树种群数量从仅存8株恢复到上千株,滇金丝猴数量从1400只增长至约3000只,西黑冠长臂猿由800只增加到1300只左右……
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现场,云南省林业科学院研究员杨文忠与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理事长方震东共同分享了云南在多年实践探索中摸索出的一套“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模式”。
“过去十年,云南共使近百种极小种群动植物摆脱了灭绝的厄运。”杨文忠介绍,目前该模式已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得到国际认可。最近,他们已经完成第二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摸底调查,计划在下一个十年继续挽救百余种极度濒危物种。
▲杨文忠(中)与方震东(右)在COP15会场接受媒体采访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
抢救“极度濒危”生灵
“极小种群物种”的概念是在云南省首先被提出的。它指的是种群数量少、种群规模小、生境脆弱易受干扰、濒临灭绝的物种。
“比如,大象有50头,种群规模就不算小,可如果某种蚂蚁仅有50只,那就是极小种群物种了。”杨文忠解释,自然界中,极小种群的数量要根据不同物种而具体界定,如果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不足以维持种族繁衍,且野外种群又几乎绝无仅有,这种生物就基本可鉴定为“极小种群物种”。
▲云南蓝果树(杨文忠提供)
以云南蓝果树为例,该物种曾一度仅存两个天然种群,共计8株。为有效保护这两个天然种群,杨文忠带领研究团队编制了保护小区建设规划并进行种苗繁育,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培育云南蓝果树苗木3000株以上。此外,科研人员还在天然种群邻近区域逐年回归种植云南蓝果树苗木,建立回归自然示范区10亩,以壮大天然种群规模。目前,在野外重建的种群已能够开花结实繁衍下一代,并能与群落中的其他物种共同生存。杨文忠认为,直到这一步,云南蓝果树的保护基本算是成功了。
十年上百种
挽救野生动植物形成“中国方案”
“据估算,一个物种的灭绝,将会造成10至30个相关物种的生存危机。”因此,早在2005年,云南省就向国家林业局建议采取行动,保护极小种群物种。
2010年,云南省政府批准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紧急行动计划(2010-2020年)》。2012年,《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共列出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标志着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成为一项国家工程,在全国推进。
此后,经过多年摸索,云南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极小种群物种拯救方案。与多数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传统方式不同,它强调通过对种群数量、规模、结构和动态等的调节与管理,实现物种长期延续目的,从而形成了一个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到社会公益组织,乃至当地社区的完善管护体系建设。
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理事方震东以“朱红大杜鹃”和“中甸刺玫”为例,讲述了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为拯救濒危极小种群物种所作出的努力。
▲朱红大杜鹃(方震东提供)
自上世纪60年代起,国内就未曾报道过朱红大杜鹃的标本采集记录。“朱红大杜鹃花朵艳丽,当地百姓都把它当作是一种好看的山茶花随意挖掘,导致种群衰落。”方震东说,2015年,课题组终于在云南腾冲的一户老百姓家中再次获得朱红大杜鹃种苗。经过重新培育栽培,如今已获得成活的扦插苗,使朱红大杜鹃成功摆脱濒临灭绝的厄运。
中甸刺玫仅分布在云南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高原,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由于分布范围狭窄、现存个体数少和面临各种威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列为易危植物,《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也收录了该种。2009年至2014年,香格里拉高山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各方支持下,最终从水库淹没区成功抢救出了包括两个中甸刺玫居群在内的10个物种。
随着极小种群物种拯救行动的探索推进,多个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种类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亚洲象数量从150头增长到300头左右,绿孔雀、黑颈鹤等多种极小种群野生动物种群呈现稳定增长趋势。
全社会“加盟”
未来十年再救百种
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计划的成功实施,使得云南在该领域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认为这种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模式掀开了野生动植物科学保护的新篇章。
COP15的一场边会就以“极小种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题,这标志着“极小种群物种保护”这一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开始走向世界舞台。
▲滇金丝猴(摄影:彭建生)
杨文忠透露,在评价、总结和分析第一批极小种群保护名录物种保护成效、方法经验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云南省已在制定下一阶段保护工作的新规划。未来10年,将再聚焦百种左右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着力实现拯救保护从物种资源收集保存到野外种群恢复壮大的根本性转变。
杨文忠呼吁,社会各界都能参与到极小种群动植物的保护中来。在他看来,哪怕是一家三口的农户,在家门口辟出一块空地,种上几株极小种群植物,也能为拯救物种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同时透露,下一个十年将至少建立起五个迁地保护基地,对极小种群植物进行分区域保育,并以此为基础开展野外种群监测、种苗繁育技术攻关,尝试在野外开展种群恢复与重建,以使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长期存续。
作者:许琦敏 任思蕴
编辑:许琦敏
来源:搜狐网文汇报
转自:https://m.sohu.com/a/494699171_120244154/?pvid=000115_3w_a
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蓝桉路2号电话: 0871-65150418
Copyright(C)2017-2023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备案号:滇ICP备14002083号滇公网安备 53010302000458号